59
浏览在华夏古老的乐器长河中,古琴宛如一颗璀璨明珠,以其独特的音与韵,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,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古琴的音与韵,犹如山水画卷中的笔墨与意境,相互交融,共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、深邃幽远的艺术境界。
一、丰富多样的音
古琴的音域宽广,跨越四个多八度,涵盖了从低沉浑厚到高亢清亮的各种音色。其散音、按音和泛音三种基本音色,各具特色,交相辉映。
散音,是右手拨弦,左手不按弦时发出的空弦音。它宛如大地的沉吟,古朴厚重,沉稳而坚实。每一根琴弦的散音都具有独特的个性,从粗弦到细弦,散音由低沉逐渐转向明亮。聆听散音,仿佛能感受到古老的大地承载着万物,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。在一些经典曲目如《梅花三弄》的开篇,散音缓缓响起,如悠远的钟声,为全曲奠定了宁静、悠远的基调,引领听众踏入古琴艺术的奇妙世界。
按音,则是左手按弦于琴面,右手拨弦所发出的音。它的音色变化丰富,细腻入微,犹如人的情感在指尖流淌。按音可以在琴弦的不同位置产生高低变化,通过左手的吟、猱、绰、注等技法,能让音符产生微妙的起伏和波动。这种灵动的变化赋予了按音独特的生命力,时而如泣如诉,表达着内心的忧伤与惆怅;时而激昂慷慨,宣泄着豪情壮志。在《潇湘水云》中,按音的巧妙运用将水波荡漾、风云变幻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,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潇湘之畔,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。
泛音,是演奏者以左手轻触琴弦的特定位置,同时右手拨弦而产生的音色。泛音清脆明亮,空灵剔透,宛如天籁之音。它的出现为古琴曲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的气质,给人一种置身于仙境之中的美妙感觉。泛音在琴弦上的分布有一定规律,不同位置的泛音音色也略有差异。在《普庵咒》中,大量泛音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、祥和宁静的氛围,仿佛能洗净人们心灵的尘埃,引领人们进入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。
二、韵味悠长的韵
韵,是古琴艺术的灵魂所在,它赋予了古琴音乐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古琴的韵并非单纯的声音延续,而是通过各种演奏技法和琴人对音乐的理解,在音与音之间、乐句与乐句之间营造出的一种意韵深远的艺术效果。
古琴的韵首先体现在吟猱等技法上。吟,是左手按弦在本位音左右作细微摆动,使音产生柔和的波动;猱则是在吟的基础上加大摆动幅度。这些技法让音符不再是孤立的存在,而是相互关联、相互映衬,形成一种连绵不断的音乐线条。这种细腻的韵味变化,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韵味,通过轻重、缓急、虚实的变化,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。在演奏过程中,吟猱的恰当运用能使音乐更加生动、富有感染力,让听众深刻感受到琴曲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。
此外,古琴的韵还体现在演奏中的停顿与留白上。古琴演奏讲究“音断意连”,在适当的地方留出停顿和空白,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。这种停顿并非是音乐的中断,而是一种无声的语言,与有声的音符相互呼应,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完整性。就如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停顿与留白处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情感,让听众在寂静中品味音乐的深邃意境,感受琴人内心的世界。
三、音与韵的完美融合
古琴的音与韵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,共同构成了古琴独特的艺术魅力。音是韵的载体,没有丰富多样的音,韵就无从谈起;而韵则是音的升华,它赋予了音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内涵。
在古琴演奏中,琴人通过精湛的技艺将音与韵完美融合。他们根据琴曲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需要,巧妙地运用散音、按音和泛音,同时结合吟猱、绰注等技法,使音与韵相互交织,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。在演奏《流水》时,琴人通过右手快速的滚拂技法模拟水流的湍急,左手按音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水流的曲折蜿蜒,而泛音的适时出现则如同水面上闪烁的波光,再加上吟猱等技法所带来的韵味变化,将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展现在听众面前,让人们仿佛能听到水流的声音,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。
古琴的音与韵,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。它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、对人生、对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。音的质朴与纯净,韵的悠长与深远,体现了中国人追求“天人合一”、崇尚自然、内敛含蓄的审美情趣。
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纷扰中,聆听一曲古琴,感受那独特的音与韵,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隧道,回归到古老而宁静的岁月。古琴的音与韵,如同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田,滋润着人们的灵魂,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