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7
浏览
古琴中的“仲尼式”,又称“夫子式”,传说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创。孔子曾向师襄学习琴艺,随后根据个人的哲学思想设计出这种独特的琴式。虽然没有确凿的历史文献证明仲尼式古琴是孔子所创,但以“仲尼”命名显得尤为贴切。它在古琴中以简约著称,仅在琴腰与琴首处饰有两道内凹的线条,琴体简洁流畅,完美呈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与内敛哲学。
孔子,作为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,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。有人称他为“历史的灯塔”,若没有孔子的智慧,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将失去方向。孔子崇尚琴乐,他认为琴不仅仅是音律的演奏,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,琴音可以陶冶性情,涵养人格。孔子强调,“君子应琴不离身”,他认为只有君子才能真正理解并享受琴乐的深意。在孔子看来,琴乐不仅仅是一种私人修养的方式,也是一种文化的教化工具。琴声中,孔子聆听到文王的圣德,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呼唤。
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,言子是唯一一位来自南方的弟子,他将儒家思想带到了南方。孔子生前曾预言,言子会将他的学说传播到南方。言子以琴为载体,借助琴曲表达道德理念,并借弦歌教育民风。弦歌,即是以琴音伴奏诗词朗诵,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形式,充分体现了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。常熟与古琴的渊源也源远流长,古琴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根基。
仲尼式古琴的设计,琴首多为方形,琴身线条简洁流畅,腰部和琴颈均有圆弧收紧。整体外观既有古朴的韵味,又具现代的简洁感。仲尼式古琴在历代名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根据《古琴珍粹》一书的统计,仲尼式古琴占据了109张琴中的62张。在中国历史上,仲尼式古琴一直是最受欢迎的琴式之一,尤其是在宋代孔子崇拜之风盛行之后,仲尼式古琴成为了常见的设计风格。
其中,唐代琴“梅花落”、宋代琴“龙吟虎啸”以及现代仿古琴,均为仲尼式古琴的代表。仲尼式古琴因其美观大方、结构简洁、制作易于掌握,深受琴友喜爱。它的设计理念不仅符合古今审美,更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了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“必备之器”。此外,仲尼式古琴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寓意,象征着孔子的道德与智慧,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。琴曲如《龟山操》《将归操》与《幽兰》,至今仍是琴乐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曲目之一,琴声中蕴藏着深刻的情感与思想。
在儒家文化的早期,孔子通过琴乐塑造了“中庸”和“和谐”的思想基调,而这种基调随着仲尼式古琴的流传,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古琴的音乐传统。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琴人,仲尼式古琴始终是他们心中的经典。它的简洁、深远的寓意以及与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,令它成为了中国古琴中的“经典之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