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:
151-5082-7214
176
浏览梁鸾式古琴的起源,可追溯至唐玄宗开元年间。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P.3719号文书残卷记载,天宝三载(744年),梨园首席乐师梁鸾奉诏改制古琴,需"取龟兹乐之激越,合清商调之婉转"。历经七年试验,终在青城山雷音桐林中寻得良材,创出"颈如新月,腰若流纨"的独特形制。
与常见琴式不同,梁鸾式最显著的特征是"三弧五折":
2016年,大英博物馆对馆藏"九霄佩"梁鸾琴进行X光扫描,发现其面板厚度呈现0.1-0.7cm的梯度变化。这种"随音赋形"的工艺,让高音区清亮如西域筚篥,低音区浑厚似洛阳晨钟。
梁鸾式最精妙处在于打破传统琴体比例:
这种颠覆性创新的背后,是盛唐乐制的重大变革。《唐会要》卷三十三记载,梁鸾曾将龟兹乐器的"品柱之法"引入古琴制作,在琴底设置可调节的檀木音柱(今多已佚失)。2019年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琴轸证实,早期梁鸾琴配有五枚活动音柱,可随时调整琴腔容积以适应不同曲风。
梁鸾式古琴的没落颇具传奇色彩。安史之乱后,肃宗以"奢靡过甚"为由禁绝此制,导致相关技艺失传。直至2003年,日本正仓院展出"金银平文琴",学者比对其形制数据,方确认这正是《东大寺献物账》中记载的"梁鸾式残品"。
随着古琴艺术的复兴,梁鸾式古琴正逐渐受到更多爱好者的关注。如今,许多专业斫琴师致力于复刻与研究梁鸾式古琴,使其得以在现代舞台上重现光彩。
梁鸾式古琴虽不如伏羲式、仲尼式般广为人知,但其独特的造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古琴形制中的瑰宝。无论是从艺术价值、文化意义,还是演奏体验来看,梁鸾式古琴都值得深入研究与传承。
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古琴历史与制作工艺的朋友,可以访问古琴坊,这里汇聚了丰富的古琴知识与资讯,助您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琴文化。